返回列表
重要资讯

家长称花9万“关系费”帮孩子升学,“艺考保过”都有哪些套路?

近日,一位家长为帮孩子升学,花费9万元“关系费”换取“艺考保过”承诺,结果孩子被录取后,家长发现分数本就达标,感觉被骗而举报。这起事件暴露了艺考培训中常见的“保过”套路,引发对教育公平的质疑。

精准投放焦虑:利用家长的不安

艺考本身就带有玄学色彩,校考评分主观性强——同一张画,这位老师觉得构图妙极,那位可能觉得色彩俗气;分数差个十几二十分很常见。家长站在门外一头雾水,心里能不慌吗?这时,画室老板恰到好处地说:“今年报考的人特别多,光靠实力,悬啊……”焦虑的种子就这么种下了。家长主动四处打听“门路”,明知钱来得蹊跷还是心甘情愿转账,结果孩子都入学了,才想起高举“教育公平”大旗。这第一步,是骗子精准抓住家长的恐惧心理,让他们在迷茫中寻求“捷径”。

语言艺术大师课:模糊承诺的陷阱

当家长试探着问能不能“操作”,骗子可不会给准话。他们说:“我认识人,跟那边熟。”“有些信息我能提前拿到。”“方向指对了,效果不一样。”这话进可攻退可守,像在雾里打手势。微信里那句“不用学习”,更是神来之笔——日后对簿公堂,骗子可以说这是“断章取义”,反正转账时家长理解成什么意思,就是自己的事。钱一转过去,骗子立刻列出“服务项目”:志愿填报指导、考题方向预测、线上技法点评……哪条不算“培训”?这种语言艺术,让家长觉得钱花得值,实则只是空头支票。

概率游戏与智商税:稳赚不赔的赌博

花三十万冲美院,骗子笑眯眯地收下。考上了,他说:“你看,我还是使了劲的。”没考上,他叹口气:“关系也不是万能的,今年竞争实在太激烈。”这就是一场稳赚不赔的赌博——骗子赌的是孩子本来就不差,只要分数不离谱,总有概率上榜。录取了,他白赚一笔;没录取,他全额退款,顶多损失点时间。可家长呢?拿孩子的未来在赌,赢了觉得钱白花了,输了孩子前途受影响,怎么算心里都不是滋味。更糟的是,这类画室常连正经办学资质都没有,注册个公司、租个场地、请几个老师就开门营业。教育局说这不算办学机构管不着,市场监管局说这是培训合同纠纷难插手。他们在灰色地带活得滋润,东窗事发后换个区县、改个名字,照样风生水起。

艺考体系的深层问题:规则不透明滋生乱象

为什么这种套路屡试不爽?因为它抓住了家长“宁可信其有”的侥幸心理。不少家长嘴上喊着“教育公平”,私下却总觉得有条捷径能走;一边感叹寒门难出贵子,一边幻想花九万块撬开名校大门。他们不信公开制度,却迷信私下的“渠道”;不愿陪孩子一步一个脚印练习,却把钱交给只有口头承诺的陌生人。说到底,是想用钱买心安,用钱换轻松,用钱逃避陪孩子成长该付出的耐心与坚持。但教育这条路,哪有什么“零风险捷径”?真正的风险,是把孩子前途交给只想赚钱的生意人。更深层的问题是艺考体系:为什么一个考官的主观判断能决定孩子命运?为什么校考标准云里雾里?为什么不同学校、不同年份评分尺度差那么多?当规则看不透、信息不对称时,“我有门路”才显得诱人。

结语:呼唤清朗透明的艺考生态

这起事件不只是骗局或家长后悔,而是对整个艺考生态的警醒。如果评分更公开、流程更规范、信息更对称,谁还愿意当那个花几万块只买来一句“等通知”的冤大头?教育公平需要制度保障,而非侥幸心理。家长们,别再被“保过”承诺蒙蔽,脚踏实地才是正道。